基國派老教堂
好久以來 每次路經七號公路
就看到這個"基國派老教堂"小小指示牌
期盼了好久 一直想親睹老教堂的真面目
這次沿著桃114縣道轉進來
終於來到這棟迷人的小教堂前
與世無爭的佇立在的小小山谷裡
猶如來到一片小小世外桃源
四周圍的山.林.民.宅 如此的安.謐.寧.靜
簡單的小教堂 石塊砌成的牆面
歲月痕跡 留下不均勻的色澤 更增添老教堂的風采
屋頂是重建的
木製的窗櫺也是重建的 (原本好像是竹子)
山坡上蓋了新的教堂
新舊教堂的互相遙望
教堂小小的 四周腹地也不大
教堂前方有個小平台
這場景...
應該帶上一壺熱茶 一褶素描本的...
基國派老教堂
前身為三民長老教會教堂
因建築風格獨特
在文化局的促成下
經文建會核定為地方文化館
由部落成立的TUBA(讀法阿)文化工作室負責經營管理
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
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101號
03-3826282
星期一.二休館
以下資料擷取自"通往復興之鑰 讀法阿 嘎浪麻答"網站
-
簡介:桃園縣復興鄉及大溪交界的大窩,是泰雅族的群居部落之一,當地的三民長老教會,是他們的信仰中心,曾經啟蒙、教化過無數的泰雅原住民。大窩是桃園縣與台北縣的界址,跨過大窩即到台北縣的三峽鎮,而早期北台灣的開發,是沿著淡水河往上溯流至大溪,其中三峽是大漢溪的中段商業河港,開發時間很早,先民由大溪及三峽,分兩路往當時視為「番地」的後山推進;大窩地方的泰雅族人,即是由台北縣境遷至此處定居。大窩的泰雅族人多數窮困,無力斥資興建,於是長老發動族人,以自動自發的方式,去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邊去鑿石,作為建材。三民舊教堂除了是大窩地區泰雅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傳統活動的表演場所。
-
早期教堂:復興鄉泰雅竹傳統建築主要以木頭與竹子為材料,基國派石造教堂興建之前,這裡的教堂也是以竹材興建的,當時因缺乏防腐、加工處理的技術,因此竹造教堂在使用期限及建築規模上均受到很大的限制,據黃榮泉牧師表示,以竹材興建的教堂只能維持五、六年左右,後來因為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提議、推動,才有以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產生。
-
催生者:就復興鄉而言,「竹子」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建材,泰雅族的祖先們對此種材料極為熟悉,累積出豐富的地方性知識和經驗,這種知識與經驗的傳承在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度被遺棄、遺忘,甚為可惜。黃榮泉牧師說明了竹才和竹屋的特色以及竹子在生活上的運用,這些間彥可為日後發展地方特色建築的參考。
-
基國派老教堂的設計概念:在泰雅族的傳統裡並未有教堂這種建築類型,因此在設計上,黃榮泉牧師所依據的概念主要仍是西方的教堂原型,但當時受限於經驗與技術,無法支持設計者發展多樣的裝飾性元素,黃泉榮牧師許多限制條件下,利用材料本身的質感、牆面等各種線條變化,創造了老教堂的造型特色。用石頭蓋的房子,他說 : 「木頭會腐爛,最好是用石頭,這也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為什麼不用它。」
-
工藝美學:若將新舊教堂加以對照、比較,便可清楚發現舊教堂在工藝美學上的成就與表現。用來堆牆面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石匠敲打出來的,每一塊都有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間質感,每一石塊均是獨一無二的,天然的材料加上時間與手功的雕琢,賦予這座教堂豐富的表現層次。
-
基督教與泰雅族傳統文化:基督教進入泰雅族部落後,對於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與影響,許多教會,包括黃榮泉牧師均對這種的問題進行深刻得反省與思考,逐漸體會到,祖先遺留下來,深具智慧 gaga 不該被遺棄否定,這些傳統與基督教的信仰也不應是對立的。
-
老教堂的重生:老教堂年久失修,村民另換得旁邊的一塊地建了新教堂,老教堂和旁邊的一圈地,就換給了漢人。漢人想將破舊的教堂拆掉,也許,這些美麗的石頭還可以賣一點錢,然後,這塊在山中的兩百坪地,可以蓋一棟山居。故事被報社的記者報導出來,配上拍的一些照片:一間美麗的石頭所建的老教堂,埋沒在荒煙蔓草中,屋頂雖已全然破損,石頭的牆面卻仍然挺立,屋頂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孤獨又聖潔。文化局的同仁閱報後,驚覺保存老教堂的重要,但那是私人用地,要想保留,困難重重。我們和地主約好時間再去探勘,在教堂前,提出與地主合作重建這座老教堂的可能性,談判進行半年後,王姓地主同意由縣政府文化局重建,以六年的時間經營這座教堂成為泰雅文化的中心,並同意九年之內經營方向不變。文化局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多次的規劃報告,今年初並獲文建會的同意,不但將之列入中央 93 年度的地方文化館計畫,而且還獲得 250 萬元的經費補助。